当前位置:主页 > 金融学保险论文 >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以济宁银行为例

更新时间:2018-01-27
阅享价格30元 资料包括:原始论文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10900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提纲简介,如需获取全文阅读权限,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以济宁银行为例

摘  要
 
    我国是市场经济不完善的国家,商业银行的发展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又较弱。特别是2006年金融市场开放后,我国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着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中,信贷风险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致命的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无论在技术、方法和观念方面,还是在制度方面都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以济宁银行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济宁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在结合济宁银行现实情况和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发展态势以及主要特征着手,提出了分阶段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方案并制定济宁银行实施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以提高济宁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将更好的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和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济宁银行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II
一、引言 ………………………………………………………………………………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
1.研究背景…………………………………………………………………………1
2.国内外研究现状…………………………………………………………………2
3.研究意义…………………………………………………………………………2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2
1.研究内容…………………………………………………………………………2
2.研究方法…………………………………………………………………………2
(三)创新点…………………………………………………………………………2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2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3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3
 1.银行体制存在缺陷………………………………………………………………3
2.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3
3.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落后………………………………………………………3
4.信贷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健全………………………………………………3
(二)济宁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4
1.以现代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体系不健全…………………………………………4
2.业务操作流程不完善……………………………………………………………4
3.未采用先进的计量方法和模型…………………………………………………4
  4.尚未建立全行数据库……………………………………………………………5
5.缺乏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5
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5
(一)利率调整引起…………………………………………………………………5
(二)信用风险………………………………………………………………………5
(三)商业银行自身问题……………………………………………………………6
五、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建议………………………………………………6
(一)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6
1.培养和谐的风险管理文化环境…………………………………………………6
2.培育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6
3.提高风险管理的执行力…………………………………………………………7
(二)改进信贷运行机制有效控制风险……………………………………………7
1.完善内部控制机制………………………………………………………………7
2.构建集中型风险管理组织结构…………………………………………………7
3.执行委派制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7
(三)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完善授信审批流程………………………………………8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平衡的绩效考核体系………………………………9
(五)加快实施风险管理人才战略…………………………………………………10
1.重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0
2.重视重复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1
六、结论………………………………………………………………………………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