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思政党建论文 >

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以重庆市四所中职学校为例

更新时间:2023-02-06
所需金币300 [1金币=1元] 资料包括:原始论文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70000 ↓↓立即下载全文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目录等部分内容,如需获取完整论文资料,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以重庆市四所中职学校为例

摘 要


随着社会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亟需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人才。中职学校作为传授学生职业技能、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任,具有完善学生职业观的基础性作用。新时代“工匠精神”不仅是制造业需要的道德品质,作为各行各业必备的职业道德,其外延内涵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特色,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对“工匠精神”的溯源,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现状也是教育基本理论重要研究范畴。因此,本研究是德育视角下对中职学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论文以重庆市四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师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对我国工匠文化进行了历史溯源,结合时代背景及国外工匠精神,即日本、德国工匠文化历史根源探讨、解读了我国工匠精神的时代特色。在此基础上,从德育视角切入研究,依据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版)》中对学生职业道德培育要求,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讲话,以及影响范围较广的学者研究维度,本文确定了从中职学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内容、培育途径和培育成效三个维度展开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呈现了当前中职学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成效和不足,并结合日本、德国传承、培育工匠精神的经验进行了社会、学校、家庭归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及建议。
研究发现,当前中职学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现状总体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培育内容价值引领性强,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整体积极向上,但培育内容欠缺均衡性;第二,培育途径教育主体性高,中职学校拓展培育途径意识整体较强,但培育途径缺乏趣味性;第三,培育成效区域差异性大,中职学校所在地区及办学资质对学生习得“工匠精神”影响较大。
论文认为,当前我国中职学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还可以借鉴日本、德国职业道德践行得较好的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匠人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作以下思考:第一,传承工匠文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营造崇尚劳动、技艺的社会氛围;第二,完善培育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富学生实践形式;第三,家、校、企联动,推动职业道德教育整合实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培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