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人大预算监督效力研究 ——基于31个省级人大常委会2014-2017年工作报告的观察 摘要 围绕省级人大预算监督效力问题,对31个省级人大常委会2014-2017年工作报告进行文本分析,从人大监督工作实践入手,探究省级人大预算监督效力的发展与不足,为人大更好的进行预算监督提供指引。研究思路遵循以下步骤: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查阅等手段对相关的人大对预算监督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收集,并对之整理、分析和总结。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监督工作计划和实施《监督法》办法,对各省监督工作计划文本进行梳理,进行省级人大预算监督权力成长的制度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建立对人大预算监督效力的评判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省级人大预算监督的权力保障、省级人大预算监督的能力建设、人大预算监督的约束机制。权力保障从人大预算监督权力所依据的法律是否完备、预算监督决策是否科学独立、监督范围是否涵盖政府全部收支、预算草案修正权是否有进展、责任追究机制是否严格几个方面展开。能力建设从履职人员是否专职、专业,监督机构是否健全、独立,预算审查机制是否发展、完善方面展开。约束机制预算信息是否公开透明、预算过程是否鼓励参与方面展开。第三部分是基于人大预算监督效力评判标准,对31个省级人大常委会2014-2017年工作报告进行文本分析,从多方面对人大预算监督实践进行梳理,探究人大预算监督效力。第四部分是从三个标准出发对人大预算监督效力进行评价。第五部分是提出提升省级人大预算监督效力的对策。 通过对各省现有资料的整理分析,评估人大预算监督能力时既有进展又有不足。关于法律规范方面,有的省份相对全面,有的省份存在缺失。关于监督计划方面,各省也是参差不齐。关于监督实践方面,每个省份都有独到之处,在预算监督的道路上探寻着新方法,创造出符合自身情况的路径。 可能的创新点。关注的文本资料较新,从省级人大常委会2014-2017年工作报告出发,开展对人大预算监督效力的研究。从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地方法规系统、各省监督法办法的梳理、监督工作计划的变化、监督工作实践四个方面构筑了权力保障实践的探索,后面三个角度均是以前没有关注到的视角。在能力建设实践方面,对人大代表进行了实证分析,对监督专业机构进行了详细统计,监督方法和手段均是从人大实践中获取的。针对效力评价部分和对策部分,贯彻了“从实践中来”的原理,密切联系了实际,更符合现实状况。将预算研究纳入到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中,从31个省级人大的行动角度研究预算监督,可能是创新之处。 关键词: 省级人大; 预算监督; 效力研究 |
省级人大预算监督效力研究
更新时间:2019-09-19
下一篇:人民警察抚恤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