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园林绿化景观 >

基于语言学的后工业景观研究【风景园林 硕论】

更新时间:2019-02-20
阅享价格300元 资料包括:原始论文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50000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提纲简介,如需获取全文阅读权限,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基于语言学的后工业景观研究

摘 要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经济全球化逐步形成,各国城市化的比率也在稳步提升,城市化进程对工业遗产的发展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转型要求,人们对后工业景观的重视也与日俱增。后工业景观是景观研究中亟待认知和探索的重要领域,现阶段我国的后工业景观研究多停留在调研和规划设计等层面,对设计方法的探讨并不完善,也不深入。本文以语言学为切入点,归纳出与后工业景观设计相匹配的语言系统——以词汇、语法、语境为核心要素所构建的特有体系,之后以此为理论依据来探索后工业景观的设计原则和实践方法。
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跨学科研究法。首先,梳理后工业景观的发展背景、国内外发展现状;论述后工业景观的相关概念、特征和分类;通过对设计语言的发展历史和重要理论观点的归纳探讨,提出了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的基础框架,包括词汇、语法、语境三要素。其次,在词汇方面,提炼出以“点”、“线”、“面”为核心要点的后工业景观词汇;在语法方面,对后工业遗址的利用方式以及空间秩序、空间关系、空间尺度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形成后工业景观的语法规则;在语境方面,从语言表达方式及影响要素两方面,归纳出影响语境的关键因素。最后以陕西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的后工业景观设计为背景,分别从词汇、语法和语境的景观设计语言的组成体系方面来剖析景观元素,详实分析了老钢厂各景观元素的设计应用与功能,进而予以证实该理论体系。
希望以此在后工业景观的相关探讨中提出新看法,总结新经验,取得新突破。使我国的工业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既能满足民众需求,也能传承地域文化,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对于该区域内文创产业园的建造,亦能提供更好的思路,为我们国家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敬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景观设计;设计语言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1.1我国工业遗址迫切需要转型 1
1.1.2语言在后工业景观中的重要地位 2
1.2研究内容 2
1.3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3
1.3.1研究目的 3
1.3.2研究意义 3
1.4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
1.4.1研究对象 4
1.4.2研究方法 5
1.5国内外后工业景观的发展及现状 6
1.5.1国内后工业景观理论的发展 6
1.5.2国外后工业景观理论的发展 8
1.5.3国内景观设计语言发展 11
1.5.4国外后工业景观研究现状 13
1.6研究框架 13
2.后工业景观相关研究 15
2.1后工业社会 15
2.1.1后工业社会的产生背景 15
2.1.2后工业社会的特征 16
2.2工业遗产 16
2.2.1工业遗产定义 16
2.2.2工业遗产价值 16
2.2.3工业遗产与后工业景观的关系 18
2.3“棕地” 18
2.3.1“棕地”的概念 18
2.3.2“棕地”的成因 19
2.3.3“棕地”的性质 19
2.4后工业景观分类 20
2.4.1采矿业工业遗址的后工业景观改造 20
2.4.2制造业工业遗址的后工业景观改造 21
2.4.3水利、公共设施管理业遗址的后工业景观改造 21
2.5本章小结 22
3.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体系组成 23
3.1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 23
3.1.1设计语言的发展 23
3.1.2景观设计语言的内容 24
3.1.3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的框架 25
3.2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的词汇构成 27
3.2.1“点”层面设计词汇 28
3.2.2“线”层面设计词汇 33
3.2.3“面”层面设计词汇 35
3.3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 36
3.3.1对后工业遗址的利用方式 36
3.3.2空间秩序的构建 37
3.3.3空间关系的重塑 39
3.3.4空间尺度的协调 40
3.4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的语境表达 42
3.4.1设计语言表达方式 42
3.4.2设计语言表达影响因素 43
3.5本章小结 46
4.陕西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后工业景观设计 47
4.1背景简介 47
4.2产生缘由 48
4.3园区现状 49
4.3.1概况简介 49
4.3.2现状平面图 50
4.4景观设计语言的具体表达 50
4.4.1词汇的表达 50
4.4.2语法的表达 57
4.4.3语境的表达 62
4.5本章小结 64
5.结语 65
5.1研究结论 65
5.2论文创新点 66
5.3研究后续方向 66
致谢 69
参考文献 71
附录 75